查看原文
其他

马鞍山这些“土特产”,缘何叫好又叫卖?

吴黎明 望天门 2024-04-11
“佳节又端午,对酒携樽俎。”苏轼的词里,其实是满满的乡愁和“土特产”。
眼下,粽子、“五红”食材、绿豆糕.....这些时令“土特产”正在市场上唱起主角。

“土特产”源于一域乡土,一头连着乡土乡愁,一头连着乡村产业

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,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。

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就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作出部署。4月25日,省委、省政府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突出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下大力气做好“粮头食尾”“畜头肉尾”“农头工尾”增值大文章。

“土特产”是一座城市的名片,马鞍山也有自己的经典“土特产”,如采石茶干、含山大米、和县蔬菜、当涂河蟹等。近年来,马鞍山又涌现出一批新“土特产”。

如何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?如何突出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?不妨走进乡村、走进市场去寻找答案。
01
扎根“土”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

说到马鞍山的“土特产”,不能不提小菜,而“金菜地”又是马鞍山小菜中的佼佼者。

走进金菜地小菜的产地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,这个以味道闻名的“全国特色小镇”,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淳朴的待客之道。
客人来访,主人一边热情招呼,一边端出各式小菜,然后沏上一杯好茶,推荐着各式小菜的特色味道。味蕾绽放中,体味到主人小菜技艺的自信和热情待客的真诚。
因为小菜,马鞍山黄池镇成为香飘万里的“味道小镇”;因为千年古镇的底蕴,黄池小菜便积攒了时间的味道。

▲  当涂黄池镇酱香四溢。摄影 陶国庆 
黄池于唐大顺二年、即公元891年置镇,宋以后历朝均为当涂县属镇之一。因水路交通发达,商业渐渐开始繁荣起来。到了南宋,便形成了一方商贸中心。随着集镇的繁荣,黄池小菜应运而生,到明清时,已成为享誉周边的招牌美味。
美食离不开时间的加持,也离不开优质水源的浸润。黄池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发端于皖南山涧的水阳江、青山河、青弋江在此交汇盘桓。源头活水,让美味亘古绵长。
马鞍山黄池小菜胜在酱味,家家户户都有晒酱的传统,一坛坛上等的陈年老酱,是黄池小菜的味道之源,也是各家小菜各有千秋的秘密所在。
如今,黄池茶干制作已经升级换代,智能生产线在大大提升产量和质量的同时,保持了古法工艺,关键环节还是人工操作,以确保茶干的传统风味。黄池人说:“三年开不了酱坊,三年也倒不了酱坊”。在金菜地厂区,有个2万平方米的晒酱场,数千口大缸装满大豆原酱,硬生生靠太阳晒出来,一晒就是300天,成就了茶干、酱菜经久不衰的独特风味。
扎根“土”,是以“金菜地”为代表的马鞍山小菜的生命力所在。同样是扎根“土”,博望香菜、含山老鹅汤、和县炸牛肉等一批土特产也开始成为马鞍山的城市新名片。
浓缩了乡土风情的各式“土特产”,经过精美的礼盒包装,是马鞍山人走亲访友时的首选伴手礼,成为“好客马鞍山”最有人情味的馈赠。
一江两岸,物产丰饶。马鞍山有独特的资源禀赋,基于一方水土,着眼市场需求,开发乡土资源,充分发掘各地有特色的产品,仍需不断发力。
02
体现“特”把特点变亮点和卖点

有人说,马鞍山有三块茶干,一块是采石茶干,一块是金菜地茶干,还有一块是太白岛茶干。

相较于前两种茶干,太白岛茶干可要“年轻”得多,2006年才建厂。当时有人为创办人邹祖才担心,茶干是马鞍山市的地域土特产,已有多家知名生产企业,能容下一席之地吗?
在一家知名食品企业打拼了20多年的邹祖才有自己的“如意算盘,那就是体现“特”。原有茶干类型走的是传统路线,主要是做菜用的1.0版和喝茶用的2.0版。邹祖才看中的是旅游休闲食品市场的兴起,他创办的马鞍山江心绿洲食品有限公司以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、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学院为依托,开发出10多种别具风味的旅游休闲茶干,被同行称之为茶干中的3.0版,并注册太白岛商标。
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,公司现拥有3000多平方米精深加工车间,有最新的豆干全自动生产线和休闲豆干生产线。配备具有先进水平的食品加工、产品检测、化验室、包装、灭菌等设备,年可加工各类豆制品、蔬菜制品2000余吨。由于大豆品质优良、茶干口味鲜美,一直是旅游休闲食品中的“爆款”。
同样是体现“特”,“新农人”芷伟把小菜薹做成了大产业。
芷伟生活在“小菜之乡”黄池,大学毕业返乡后发现,黄池小菜虽然品种繁多,但家乡特有的腌制油菜薹产量却不高。上学时每次返校,从家里带去的腌制油菜薹都被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一抢而空,这不就是商机吗?
2015年,芷韦走村串户,在双沟村从村邻、亲戚家搜罗了20多个农家腌菜坛子,专门向腌菜行家好手请教,并向他们学习咸菜深加工相关知识,满怀信心地开始圆他的创业梦。
创业之初,芷伟就遇到了不少麻烦,由于加工工艺不成熟,许多菜薹在腌制过程中就已经腐败掉了。为了解决加工工艺标准化、统一化的问题,芷伟潜心在家中做实验,并请教本地的“土专家”,一干就是五年,终于在2020年将腌制油菜薹成功打入市场,一经问世,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。
如今,“快乐青年”油菜薹获评“省农村电商重点品牌”“安徽百佳好网货”。目前已有100多个农户加入快乐青年原材料种植行列,油菜薹种植基地超500亩,年加工量为18万公斤,销售额收入逾300万元。


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这是“土特产”之“特”。如何把特点变亮点和卖点,打造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,这是做好“土特产”的下半篇文章。
在当涂味道县域农产品体验店货架上,各式县域农产品琳琅满目。这家由当涂县供销合作社打造的体验店,集纳了县域农产品的精华,提供农产品展示体验、线上交易、网红直播、企业交流培训等“一条龙”服务,目的就是把“土特产”的特点变成亮点和卖点。
这种做法显然具有“政府有为、市场有效”的标杆意义。

03
形成“产”“头尾”呼应壮大富民产业
“土特产”最终还是要落脚到“产”上。
省委、省政府提出,下大力气做好“粮头食尾”“畜头肉尾”“农头工尾”增值大文章,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。无疑为“土特产”开辟了一片艳阳天。
一些地方的“土特产”之所以做得比较好,一条关键做法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促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。
在位于马鞍山市塘南镇的创源食品有限公司,创业青年王邦神开发的是一种河蟹深加工制品,有蟹黄、蟹膏、蟹肉、蟹腿四种,价格最高的蟹黄每公斤360元左右,最低的蟹腿每公斤200元左右。由于省却了食用时的繁琐,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,成为一款畅销全国各地的“土特产”。
在王邦神创办的马鞍山创源食品有限公司螃蟹深加工基地内,目前拥有蒸煮车间、加工车间、包装车间、仓库、冷库等1500平方米,操作工正动作娴熟地把煮熟后的“二龄蟹”进行分解,再将蟹黄、蟹膏、蟹肉、蟹腿分类包装,利润率可达20%以上。年终一盘点,“二龄蟹”深加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带动村民就业60余人,月平均工资突破4500元,全年加工螃蟹20万公斤,曾经每公斤4元都没有人要的“二龄蟹”,可以卖到每公斤46元,养殖户由此每亩增收1500元。
同样是菜籽油,汪俊做的7D功能型菜籽油可谓是“土特产”中的“高大上”。这套工艺榨出来的菜籽油闻起来有一种坚果香,营养价值更高,含多酚等,比传统方式榨出的油多八倍左右。公司引进一套全新的功能型菜籽油7D加工工艺及成套装备,填补了马鞍山高品质健康菜籽油加工领域空白,日加工能力3-5吨,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。
按照“一产接二连三”的思路,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延伸农业产业链,进而实现农业、农产品加工业、农村服务业的融合。当涂县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逾30家,年实现产值逾30亿元。全县农产品获得“三品一标”认证66个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村村全覆盖,全县农产品网销额16亿元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连续20年位居全省第一

编 辑 / 陈敏娟
校 对 / 戴国文
审 核 / 邬 刚
审 签 / 陈 峰
总监制 / 杜维斌


本文内容系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